管理学刊

扫二维码丨关注我们


经济研究

  • 新时代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贾洪波;毛博书;

    基于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水平,使用分区均值统计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用空间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内地31个省份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呈现整体优化趋势。在空间上,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和区域不平等现象。在四大经济区域中,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高聚类,西部地区省份呈现低-低聚类,聚类变化较为稳定。中国内地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差距主要由四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距主导,在研究时间段内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研究得出如下启示: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继续巩固和提高共同富裕水平;高质量地推进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冲击。

    2023年06期 v.36;No.141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韧性的影响研究

    楚尔鸣;孙红果;李逸飞;

    基于中国2005—2020年地市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指数,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韧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韧性,韧性指数比非试点城市平均提升32.2%。(2)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提升。(3)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韧性的影响效果比东部地区城市更佳,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效果更好;且环保规制强度、公众民主参与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影响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强化系统协调、治理创新、产业升级等政策建议。

    2023年06期 v.36;No.141 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4K]
    [下载次数:1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共同富裕空间特征的组态分析

    张铭;曾静;田野;费佳宝;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明晰现有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机制,并据此设计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案。以中国内地31个省域(含直辖市、自治区)为案例样本,基于省域内部视角和WSR方法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了城镇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五个前因条件影响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组态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是引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城镇化对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生成发挥着普适作用;(2)引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组态有2条,即企业家精神开拓型(H1)和营商环境优化型(H2);(3)存在5条引致非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组态,且与高水平共同富裕组态存在因果非对称关系。上述结论表明,共同富裕水平差异是多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扎实提升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客观要求。

    2023年06期 v.36;No.141 3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周发明;唐望;彭柳林;

    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了农业分工深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和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合成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政策评估视角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实施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政策在通过安慰剂检验,运用PSM-DID、SDID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后结果依旧显著;(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服务组织数量较多的地区政策的带动作用更强;(3)试点地区种植结构“趋粮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才开始凸显,主要是通过推动农业服务组织培育、促进土地流转和引致农业投资等三个方面的中介路径产生积极影响,且政策效应稳定在一定水平。因此,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对策,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数量,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方式。

    2023年06期 v.36;No.141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1K]
    [下载次数:1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及政策机遇

    赵国喜;李艳燕;周斌;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要素结构、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迫切需要形成和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特色数字经济理论,增强经济理论对新发展阶段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支撑和引导。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表现,从数字技术驱动、数据生产要素、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共生三个维度深入阐释数字经济内涵,比较数字经济理论与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货币理论和政策,并分析拓展数字经济的理论外延,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数实融合不足、信息安全危机、数字鸿沟等重大实践问题,增强对数字经济理论基础和演进逻辑的学理性认识,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逻辑基础和政策依据。

    2023年06期 v.36;No.141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3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管理前沿

  • 绿色服务型领导与员工自愿绿色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认知机制与情感边界

    蔡双立;Muhammad Farhan Mughal;马洪梅;

    员工自愿绿色行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成功管理的关键。本研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实证探究了绿色服务型领导和员工自愿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认知机制的中介作用和情感机制的调节边界。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绿色服务型领导作为员工自愿绿色行为的外驱力,促进员工自愿绿色行为;其次,绿色服务型领导通过系列服务行为作用于员工的认知机制(绿色自我效能感、绿色工作投入),最终影响员工自愿绿色行为;最后,高和谐式环保激情强化了绿色服务型领导对员工自愿绿色行为的促进作用,但低和谐式环保激情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文结论扩展了绿色服务型领导和员工自愿绿色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为企业绿色发展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2023年06期 v.36;No.141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
    [下载次数:2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领导员工交互视角下工作场所文明行为规范化研究

    毛畅果;张皓博;

    规范工作场所文明行为,将有助于提升组织效率和员工福祉。基于人际交互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考察领导和员工的权力距离对工作场所文明行为的影响。采用领导-员工匹配的团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领导权力距离降低领导文明行为,领导文明行为又进一步正向影响员工文明行为。这两个阶段的影响受到员工权力距离的调节:员工权力距离会减弱领导权力距离与领导文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低权力距离的员工,这一关系更强;员工权力距离会增强领导文明行为与员工文明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对于高权力距离的员工,这一关系更强。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当在领导选拔时注重对权力距离文化价值观的考量,并通过强化员工培训、建立零容忍政策,培育文明的组织氛围。

    2023年06期 v.36;No.141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收入分配感知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影响研究

    王卓;王云辉;

    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政府具有积极作用。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收入分配感知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引入公共服务感知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收入分配感知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在城镇,公众的收入分配感知与公共服务感知的关系不显著。在农村,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社会保障感知最高,就业和住房感知最低。(3)在影响机制上,农村公众的收入分配感知通过公共服务感知影响其对地方政府官员的信任,进而影响其对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村公众收入、加强农村社会福利支出,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关键。

    2023年06期 v.36;No.141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2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数字能力障碍群体权利保障的策略选择研究——基于从“数字排斥”到“数字赋能”的转变视角

    沈费伟;方颖峰;

    跨越数字鸿沟和保护“数字弱势群体”是当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迫切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数字排斥”转为“数字赋能”视角切入,尝试构建“数字赋能”驱动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理论框架,化解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振兴发展。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侵害的症结主要在于数字排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政治因素的制度排斥、发展因素的技术排斥、组织因素的社会排斥以及文化因素的环境排斥。在乡村振兴时代倡导数字赋能是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内生需求与大势所趋。在具体策略层面,应从个体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家庭赋能层面构建社会保障网络、从社会赋能层面提高社会支持效能、从政府赋能层面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以此保障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促进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6期 v.36;No.141 12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下载次数:1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及推进策略

    马龙;李轶伦;陈奕博;

    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进行深度解读,旨在揭示不同国家如何根据自身利益,选择与中国的合作方式和交往路径,以及这种理念对中国、各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本文提出了需要加强构建自主叙事体系,重视传播对象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的作用,更要立足各国对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我国在丰富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尝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场域来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3年06期 v.36;No.141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1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教管理

  • 新时代高校一体推进三不腐实践路径的五维向度

    张文强;

    新时代高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实践,既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选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贯穿着惩治震慑、制度建设、教育警示、组织保障等要求。高校落实党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相关决策部署,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总体把握,从有效提升纪检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惩治监察的震慑力、持续强化各项制度的约束力、充分发挥廉政教育的感召力、稳步提升协调联动的组织力着手,并做到同时同向综合发力,创新更优制度性成果,提升治理效能。

    2023年06期 v.36;No.141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