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洪波;毛博书;
基于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水平,使用分区均值统计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用空间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内地31个省份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呈现整体优化趋势。在空间上,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和区域不平等现象。在四大经济区域中,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高聚类,西部地区省份呈现低-低聚类,聚类变化较为稳定。中国内地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差距主要由四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距主导,在研究时间段内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研究得出如下启示: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继续巩固和提高共同富裕水平;高质量地推进最低生活保障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冲击。
2023年06期 v.36;No.141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楚尔鸣;孙红果;李逸飞;
基于中国2005—2020年地市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指数,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韧性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韧性,韧性指数比非试点城市平均提升32.2%。(2)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提升。(3)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韧性的影响效果比东部地区城市更佳,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效果更好;且环保规制强度、公众民主参与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影响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强化系统协调、治理创新、产业升级等政策建议。
2023年06期 v.36;No.141 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4K] [下载次数:1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张铭;曾静;田野;费佳宝;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明晰现有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机制,并据此设计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案。以中国内地31个省域(含直辖市、自治区)为案例样本,基于省域内部视角和WSR方法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了城镇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五个前因条件影响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组态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是引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城镇化对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生成发挥着普适作用;(2)引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组态有2条,即企业家精神开拓型(H1)和营商环境优化型(H2);(3)存在5条引致非高水平共同富裕的组态,且与高水平共同富裕组态存在因果非对称关系。上述结论表明,共同富裕水平差异是多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扎实提升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客观要求。
2023年06期 v.36;No.141 3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周发明;唐望;彭柳林;
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了农业分工深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和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合成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政策评估视角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实施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政策在通过安慰剂检验,运用PSM-DID、SDID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后结果依旧显著;(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服务组织数量较多的地区政策的带动作用更强;(3)试点地区种植结构“趋粮化”效应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才开始凸显,主要是通过推动农业服务组织培育、促进土地流转和引致农业投资等三个方面的中介路径产生积极影响,且政策效应稳定在一定水平。因此,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对策,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数量,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方式。
2023年06期 v.36;No.141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1K] [下载次数:1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赵国喜;李艳燕;周斌;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要素结构、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迫切需要形成和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特色数字经济理论,增强经济理论对新发展阶段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支撑和引导。本文基于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表现,从数字技术驱动、数据生产要素、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共生三个维度深入阐释数字经济内涵,比较数字经济理论与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消费理论、市场理论、货币理论和政策,并分析拓展数字经济的理论外延,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数实融合不足、信息安全危机、数字鸿沟等重大实践问题,增强对数字经济理论基础和演进逻辑的学理性认识,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逻辑基础和政策依据。
2023年06期 v.36;No.141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3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