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磊;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明熙;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海波;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丹;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柳成湘;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葛令志;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彦;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良;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国栋;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易淼;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斌;
2011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暨《鞍钢宪法》问世51周年。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名字和《鞍钢宪法》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本刊编辑部在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之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鞍钢宪法》进行讨论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01期 v.25;No.7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小林;
本文是对吴敬琏"社会主义模式论"系列评论的第三篇。基本观点如下:第一,斯大林坚持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反"左"反右,主要是反右,实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政策目标,实现了强国富民的赶超战略。第二,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斯大林长期坚持利用新经济政策中的积极因素。苏联经济实际上是采用"混合经济体制",其集中性较强,备战色彩较浓,是应对严峻环境的适时选择。特殊的环境和时间因素使斯大林没有来得及对具有"备战"特征的苏联经济进行改革。斯大林强调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各自国情进行探索,并不认为苏联是"终结者"。第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总结经验,展开理论分析,主张变革,是他之后一系列更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行动的奠基人之一。第四,吴敬琏说,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国家迷信"严重等,经不起事实和逻辑的检验。吴敬琏批判和否定"斯大林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否定国有经济,并由此而及其他。
2012年01期 v.25;No.70 17-2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承训;张新宁;
市场经济作为交换关系的总和,其性质是由支撑它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必须充当"第一主体"的角色,也有条件发挥"共和国长子"的作用。削弱、取消国有经济就等于取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现在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壮大这个"第一主体"。
2012年01期 v.25;No.70 29-3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郑彪;
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反华与国内社会出现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表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与多种矛盾并存的。在国际层面,既包括人民群众与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矛盾,又包括美国对中国发动"文明冲突",特别是实行"盎格鲁-撒克逊计划",与中国发生民族矛盾。这两对矛盾,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质上是对抗性的,在特殊条件下是否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或可转化为非对抗性?可以努力,但不能抱幻想。在国内层面,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阶级矛盾是否是社会次要矛盾?需要正视。
2012年01期 v.25;No.70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济广;
公有制经济在数量比重上为主体是党的基本纲领,公有制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是实现人类福利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现实的所有制结构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经济改革的约束条件。国有经济的数量和布局必须满足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公有股份制和公有股权多元化为股份制的主要形式,局部地区和单个行业也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资本预算不能削减而应当增加国有经济资本支出,国有经济重组和改革不能搞国退私进,必须制定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
2012年01期 v.25;No.70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莘;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一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文献,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最耀眼的思想成果。系统梳理"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以及2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做的3件大事,能够进一步彰显"南方谈话"深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的现实价值。笔者认为,"南方谈话"坚持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不断奋勇前进。
2012年01期 v.25;No.7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炳炎;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能否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可行的战略思路:以初次分配改革为切入口改革分配体制,以分配改革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调整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消除分配关系失衡,理顺利益分享关系,化解利益矛盾,发挥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以民生为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使我国顺利跨进高收入国家行列。
2012年01期 v.25;No.70 45-5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周德海;
针对国内经济学界关于"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说法,笔者提出质疑。笔者指出,我国GDP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GDP的发展质量远不及发达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的比例各不相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等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竞争获得劳动报酬,这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是公平的,因此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劳动价格或劳动报酬是否真的偏低值得商榷。我国各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各不相同,笔者认为,目前劳动报酬真正偏低的是那些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尊重知识分子,就是要为他们提供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这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民族创造力得以增强的重要基础。
2012年01期 v.25;No.70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谭劲松;郭亭;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企劳动关系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隶属关系逐渐向市场主导的劳动关系过渡。这种变革使得现阶段我国国企劳动关系具有了特殊性,它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也不同于我国私企劳资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构建国企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要遵守国际上劳动用工的一般规则。
2012年01期 v.25;No.7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许友伦;
笔者认为,政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政是国家大事,治是管理,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管理国家大事。笔者从执政、参政、议政3个方面来讨论政治的基本内容,并从人治、德治、法治3个方面探讨了治国的基本方略。明辨政治含义,加强公共管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01期 v.25;No.70 90-9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根成;赵勇勇;
我国现行法律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大量存在,并引发诸多社会矛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开禁已具备合理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开禁要循序渐进,要以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为前提,具体制度设计要围绕流转主体、流转形式、有偿使用、流转价格来展开,构建合理高效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2012年01期 v.25;No.70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陆小成;
低碳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促进低碳科技创新,需要构建完善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我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各项投入不足,发展基础差;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不够;体制不健全,服务机制落后;缺乏激励措施,专业人才匮乏。加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机制,鼓励创新;突出特色,吸引人才。
2012年01期 v.25;No.70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