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刊

扫二维码丨关注我们


经济研究

  • 异质性研发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袁晓玲;姚进才;邸勍;

    以中国2001—2020年制造业“行业—地区—时间”的三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研发活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上述结果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短期内基础研究对TFP的贡献微乎其微,长期内基础研究能够通过加快基础知识积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两条机制促进TFP提升。(2)现阶段应用研究会抑制TFP提升,这一结果是由模仿创新技术进步效应边际递减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并存所致。(3)进一步分组回归表明,相比于高技术差距行业和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对TFP的推动作用在低技术差距行业和东部地区中更为显著;同时应用研究对高技术差距行业和东部地区制造业TFP具有促进作用,对低技术差距行业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TFP具有抑制作用。

    2024年05期 v.37;No.14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城市集群发展的创新效应——基于人口集聚与要素流动的视角

    汪锋;何京泽;史东杰;程继鑫;

    为探究我国城市集群发展产生的创新效应,从城市群内人口规模、人口流动以及物质流动三个角度出发,构造了三种城市集群度指标,使用284个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结果表明:城市集群发展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人口规模、人口流动以及物质流动集群度每增加一个标准误,城市创新指数将分别提升1.571%、1.257%以及0.615%。加速人力资本累积和促进产业分工是城市集群发展促进创新的重要途径,但过高的落户门槛将显著削弱城市集群发展对创新的提升作用。城市集群发展对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受益于人口集聚效应,城市集群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创新水平。外围城市往往面临人力资本流失困境,城市集群发展的创新效应较小,甚至阻碍了本地的创新发展。

    2024年05期 v.37;No.146 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的经济增效与减污降碳双赢效应研究

    焦兵;郝佳馨;张文彬;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是矿业领域生产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业转型全过程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理论层面探析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的经济增效与减污降碳的作用路径,以2005—2022年284个地级(含地级以上)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期DID方法阐释并检验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对于经济增效、减污降碳的影响机制与促进效果。研究发现,实施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能够实现试点地级(含地级以上)市经济增效与减污降碳双赢,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受到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偏向性技术创新、绿色信贷等机制的调节作用,对试点地级市经济增效与减污降碳的实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示范项目的经济增效在不同类型间呈现“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的递减趋势。在减污降碳效应方面,碳减排呈现“成熟型—成长型—再生型—衰退型”的递增趋势。鉴于此,应尽快总结完善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的成功经验并迅速推广,形成引领矿业规范标准、行业全覆盖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出台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资源型城市绿色矿业发展指导纲领和发展规划。

    2024年05期 v.37;No.146 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管理前沿

  • 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

    吴群;杜媛媛;

    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是由诸多企业种群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各企业所在的供应链是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基本单元,而供应链动态演进的协同模式如何影响生态圈价值共创的意愿及行为尚需要进一步揭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探讨供应链协同、资源整合能力和关系治理与生态圈价值共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协同对生态圈价值共创具有正向影响;资源整合能力在供应链协同与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关系治理正向调节了供应链协同对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影响,同时也正向调节了资源整合能力对生态圈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拓展了服务主导逻辑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价值共创的研究框架,为推动平台型电商企业生态圈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4年05期 v.37;No.146 4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动力机制、战略行为与后发企业生态位跃迁——基于光伏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

    张爱琴;郭丕斌;郭小强;

    借鉴战略生态位、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基于“动力机制—战略行为—生态位能力”逻辑链路,以光伏企业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构建整合性理论框架模型。依据研究框架,剖析了天合光能、隆基绿能、协鑫集团三家典型光伏企业从生态位创建、扩张到成熟阶段实现生态位跃迁的动力机制、战略行为及生态位能力演进轨迹。通过各级编码提炼归纳,得出后发企业生态位跃迁的演变路径。研究发现:(1)后发企业生态位提升的动力机制表现为“创新要素驱动机制—转型升级动力机制—战略导向驱动机制”的演变过程。(2)创新战略范式经过了“基于需求搜寻的跟随者战略—基于市场开拓的探索者战略—基于领先创新的技术推动者战略”的演化过程。(3)生态位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形成了“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颠覆型协同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据上,提出了中国光伏后发企业基于动力机制、战略行为、核心能力演化共同促进生态位跃迁的路径模型。该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拓展了后发企业战略演进及战略范式转换的理论范畴,为通过生态位创新打破路径依赖锁定推动可再生能源企业追赶、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4年05期 v.37;No.146 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知识产权金融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

    丁华;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主体,从知识产权金融视角出发,通过作用机理分析、现实情况考量、实践经验总结等途径探索知识产权金融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十分必要。通过重点分析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其他融资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融资提供实践指导,可为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2024年05期 v.37;No.146 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数字经济

  • 业绩下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绩效差距理论和S-O-R模型

    范合君;王璐瑶;徐珊珊;

    在乌卡(VUCA)的环境背景下,企业在遇到业绩下滑的不利冲击时能否坚守数字化转型战略对企业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选取2017—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绩效差距理论和S-O-R模型探讨业绩下滑能否刺激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为,并进一步分析这一影响机制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业绩下滑会刺激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且在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下,业绩下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业绩下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刺激作用存在一个为期两年的最优窗口期,企业若在两年内不作为,则无动力进行数字化转型;业绩下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刺激作用存在“马太效应”,即原有数字基础较好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因此,为摆脱业绩下滑的困境,企业应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以帮助更多企业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从而提升整体数字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2024年05期 v.37;No.146 9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1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赵佳丽;吴榕;

    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析数字产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与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两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整体上呈轻微波动下降趋势,集聚程度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区域间差异为主要差异来源;(2)创新效率呈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增长最显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推动创新效率提高;(3)两产业协同集聚不仅能推动本地区创新效率提升,还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空间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4年05期 v.37;No.146 11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2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国际贸易供应链韧性研究——基于不确定事件冲击下的网络结构视角

    张炜;肖悦;王乃合;

    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提高供应链韧性成为各国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数字化为提高供应链韧性带来了新的契机。全文基于不确定事件冲击下的网络结构视角,采用网络分析法将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阶段性演变进行可视化清晰呈现。结果表明:数字化以网络嵌入模式在转型不同阶段表现出与供应链韧性协同与异化并存的特征,且整体韧性的提升主要通过下游节点的数字化作用实现;数字溢出的“内向化”特征促使同区域供应链韧性水平趋同,且区域内的“蛛网式”结构使得经济体可以依托其他节点韧性优势实现整体网络链条韧性水平的提升,并逐渐向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转化;数字化对供应链韧性作用效果受到网络位置的影响,在不同网络位置中节点国家的风险补偿作用不同。随着转型进程的推进,数字化对网络核心节点国家风险缓释能力逐渐增强。我国应积极发挥区域供应链网络供需枢纽角色,依据各国数字化水平,差异化地实施风险规避与“链式”协同政策,以下游节点的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实现供应链网络韧性的提升。

    2024年05期 v.37;No.146 12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4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乡村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敬;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理论分析,阐释了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选取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第一,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替换变量再检验后,依然保持稳健。第二,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第三,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影响效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第四,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超过一定门槛值后,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第五,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集中力量选取试点地区,短时间将数字乡村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使其能长期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2024年05期 v.37;No.146 14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