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刊

扫二维码丨关注我们


经济研究

  •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力;刘小凤;李兴锋;王一峰;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根本要求,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动态GMM模型,进一步考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各省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不断上升,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第二,东部地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最低。第三,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项表明,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距逐渐减小,地区内部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地区间差距最大的为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第四,动态GMM模型的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财政支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024年06期 v.37;No.147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政策堕距研究

    张欣;欧谷;

    中国共产党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以加速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跃升为核心,在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的同时,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赋予经济现代化以全新内涵。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现代化相结合作为基本内核的。从内在机理来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既遵循大工业体系构建、科技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等经济现代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创新驱动、经济制度调适、坚持党的领导等优势特色。着眼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新要求,我国在遵循经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发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优势特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振兴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持续动能。尽管乡村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现代农业变优变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政策供需矛盾问题依然突出,“人找政策”和“政策找人”现象亟待破解。运用NVivo14软件分析访谈问卷发现:八月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找人”和“人找政策”的政策堕距。乡村产业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与政策模糊性之间的矛盾、发展适应性要求与地方政府政绩需求之间的矛盾、政策客体融入需求与执行者排斥行为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政策堕距发生的原因。因此,乡村产业振兴政策需求和政策供给有效衔接需要实现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动态平衡、主要产业与新兴产业注意力均衡,以及政策主客体交互协同。

    2024年06期 v.37;No.147 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人文经济学:内涵、出场逻辑、研究主线与构建路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

    郭志伟;

    从内在机理来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既遵循大工业体系构建、科技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等经济现代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创新驱动、经济制度调适、坚持党的领导等优势特色。着眼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新要求,我国在遵循经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发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优势特色,不断推进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层面演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导向促进经济制度动态调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定力,确保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关键词:经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摘要:中国人文经济学实现了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义,即由关注“物”的生产与分配转向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这种“从物到人”的根本转变为经济学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伦理意义,使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坐标、实践坐标、历史坐标、世界坐标看,中国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是指导人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经济学,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文经济思想的守正创新,是对西方现代人文经济理论的批判吸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构成中国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主线。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既需要加强案例研究,又需要整合理论资源,明确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还需要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2024年06期 v.37;No.147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管理前沿

  • 营商环境对众创空间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刘锦英;程金林;

    基于全国286个城市的营商环境与众创空间截面数据,采用NCA与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影响众创空间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并探究城市营商环境的多种要素影响众创空间创新绩效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创新环境要素是形成高众创空间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其次,高众创空间创新绩效形成路径有4类,分别为服务投入型创新环境驱动、服务投入与政策支持型创新环境驱动、政策支持型创新环境驱动、政府依赖型创新环境驱动。尤其与服务投入型创新环境驱动路径对应的城市最多,说明高质量的服务与良好创新环境是促进众创空间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发现3类造成众创空间创新绩效非高的路径。揭示了营商环境与众创空间创新绩效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众创空间创新绩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2024年06期 v.37;No.147 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纠正、补偿和培养商誉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品牌综合评价的影响

    崔登峰;张家宁;王海忠;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CSR)是实现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施社会责任时,企业一方面可将重心放在自身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上,通过纠正、补偿等方式来减少负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可将重心放在与自身负外部性问题无关的社会及环境问题上,为社会创造财富,但目前尚不明确哪种类型的社会责任更能获得消费者认可。对此,研究基于正负外部性视角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纠正型、补偿型以及培养商誉型CSR,采用归因理论以及调节性匹配理论来揭示不同的社会责任类型对消费者品牌综合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CSR类型对品牌综合评价的影响效果不同,相较于补偿型CSR,消费者对品牌实施的纠正型以及培养商誉型CSR的品牌综合评价更高;(2)品牌道德感知在不同CSR类型对品牌综合评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宣传信息框架调节了不同CSR类型和品牌道德感知之间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是对现有CSR相关理论研究的完善,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社会责任提供了有效指导。

    2024年06期 v.37;No.147 5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青年创业路径的政策驱动机制:基于内容分析和组态理论的研究

    赵丹;岳颖;

    青年创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优化创业政策组合以促进青年创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工具—路径”分析框架,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2023年发布的301份面向青年创业的培育支持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从组态视角阐释了创业政策驱动青年创业路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的创业政策工具显著促进了青年创业的高质量发展,省级政府多侧重运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支持青年创业,而供给型政策则主要适用于种子期。(2)五类创业政策工具组合可驱动青年创业路径的发展,包括财税服务型、孵化保障型、孵化服务型、供给环境型和孵化抚育型,展现了我国各省份创业政策支持的多元路径和发展机理。本文通过组态视角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业政策工具组合对各省青年创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创业政策和驱动路径,实现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启示。

    2024年06期 v.37;No.147 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数字经济管理

  • 数字赋能、财政支出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陈旭东;沈利芸;

    数字赋能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了全新契机。以不同政策目标下的数字经济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考察数字赋能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以推动数据开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为主要政策目标的数字经济改革均会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显著的赋能效应,财政支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同时,数字赋能还会通过缩小地区间财政支出成本差异,进一步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应拓展数据要素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场景应用,充分释放数字经济赋能效果,发挥好财政支出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24年06期 v.37;No.147 9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2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AI技术何以影响制造业企业低技能员工工作幸福感——企业—工会耦合关系的调节作用

    单红梅;丁治文;张跃胜;

    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日趋广泛,它在给低技能员工带来效率的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影响着低技能员工工作幸福感。AI技术应用对低技能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以挑战性评估和威胁性评估为中介,探讨AI技术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低技能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并引入企业—工会耦合关系作为边界条件,探讨其对AI技术应用的调节作用。通过对52家企业的474名低技能员工样本数据进行跨层回归分析完成了上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I技术应用既会引起低技能员工的挑战性评估进而对其工作幸福感起到促进作用,也会引发低技能员工的威胁性评估进而对其工作幸福感起到抑制作用;企业—工会耦合关系能够影响低技能员工对AI技术应用的认知过程,其既能通过增强低技能员工对AI技术应用的挑战性评估间接提升其工作幸福感,也能通过削弱低技能员工对AI技术应用的威胁性评估提升其工作幸福感;且随着企业—工会耦合关系由弱到强变化,AI技术应用对挑战性评估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威胁性评估的作用逐渐减弱,低智能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也随之提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工作幸福感的前因研究,还为企业和工会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升低技能员工工作幸福感提供了实践指导。

    2024年06期 v.37;No.147 11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效应

    张羽琦;陈雪;

    人工智能焦虑伴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而产生,它对员工心理和行为兼具积极和消极作用,有必要兼顾其积极面和消极面探讨其对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影响。以三阶段匹配的516份问卷为样本,基于调节定向理论和信息差距理论,探究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焦虑会导致问题解决沉思或情感反刍,进而推动员工通过促进型工作重塑或防御型工作重塑对创新工作行为产生双刃剑效应,且总体上会促进创新工作行为;信息差负向调节人工智能焦虑对创新工作行为的间接促进作用,而在间接抑制作用路径中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厘清了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对于正确管理和引导员工的人工智能焦虑,促进员工创新工作行为有指导价值。

    2024年06期 v.37;No.147 12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2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技术嵌入视角下运用大数据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郑毅;

    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它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大数据技术如何驱动“三不腐”一体推进,全面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嵌入“三不腐”一体推进的背景与现状,从需求识别、共识达成、平台映射、资源聚合四个环节明晰大数据技术嵌入“三不腐”一体推进的逻辑机理,从体制、机制、规制层面构建大数据技术嵌入“三不腐”一体推进的实现路径。

    2024年06期 v.37;No.147 14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10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2024年《管理学刊》总目录

    <正>~~

    2024年06期 v.37;No.147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管理学刊》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正>为规范稿件格式要求,提高审稿效率,对本刊投稿特别注意事项规范如下,请专家学者认真例行。1、稿件内容精练准确,具有创新性,著作权人需文责自负。2、在腾云系统投稿时,请严格按照腾云系统上传的附件《格式样文及编校标准》文件,对论文格式进行严格修改后方可投稿。3、投稿时信息页单独放置第一页。稿件如进入外审程序,修回稿请不要添加个人信息(包括英文部分)。

    2024年06期 v.37;No.147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下载本期数据